網頁https://youtu.be/_nUqJuZ4IXQ

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紀念抗戰勝利以及台灣光復,不能忘掉抗戰最重要的老兵:蔣介石。
圖為重慶談判時,毛澤東與蔣介石合影照片。(中新社)
蔣介石領導貧窮落後、一盤散沙的中國軍民,巧妙運用持久戰的大戰略,與日軍周旋14年,以血肉長城去抗擊日軍的炮彈;日本無條件投降,雖然美國兩顆原子彈發生了作用,但最根本原因,還是蔣介石大戰略拖死日本。
中日國力懸殊,但蔣介石預料世界情勢將有變化,他必須想盡辦法,爭取時間備戰。「此時唯有以時間為基礎,與敵相持」,並「等待國際情勢變化,中國才有死中求勝的一線生機」。
國民政府每一戰都打的艱苦,幾乎是屢敗屢戰。抗戰期間,321萬多中國官兵犧牲,人民更是死傷無數。6164位中華民國空軍血灑長空,海軍則是全軍覆沒,所有艦艇全被打光。所幸大戰略正確,贏得最後勝利。
戰場上打的慘烈艱辛,外交上亦危機四伏,寸土必爭。蔣介石多次表示:抗戰的初衷有三:收回東北、廢除不平等條約、收復台灣。1943年初,盟國開始思考戰後秩序重建的問題,蔣介石堅持台灣與東北必須歸還中國。但是,中國太弱,史達林、邱吉爾、羅斯福都想從中獲利。蔣介石權衡輕重,「只要戰後能恢復台灣、東三省與外蒙,則其他外來虛榮,皆可不以為意也。」
開羅會議前,美國與蘇聯為了控制台灣與旅順的海空軍基地,曾想共管台灣與東北,蔣介石對此「憂慮不置。」他最關心的是能否順利收回台灣。為了收回台灣,他寧願讓琉球國際共管,因為「琉球與台灣在我國歷史地位不同」,琉球類似朝鮮,是藩屬,而台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,絕不可放棄。他堅持,「東北四省與台灣,澎湖群島應皆歸還中國,惟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」。
抗戰勝利,中華民國政府順利收回台灣。孰料,內戰急起,短短4年,國民政府失掉大陸,播遷台灣,但使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在台灣重生。否則,台灣必落入中共之手,成為第二個海南島,歷經三反五反、大躍進、文革。
抗戰史是兩岸未來發展重要的平台,因為抗戰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經歷,也是兩岸共有的經驗與記憶。抗戰史也是台灣在國際社會立足的基礎,沒有歷史,怎能定位自己?怎能規畫未來?
蔣介石這位抗戰最重要的老兵早已遠去,但鮮活的抗戰史仍歷歷在目,時刻警惕我們汲取過去、前瞻未來。(作者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)(中國時報)